【資料圖】
劉學東(左一)與同事們現場會診。
青島日報/觀海新聞記者郭 菁荔
這是呼吸科醫生最被需要的時刻。
“中國醫師獎”獲得者,青島市新冠肺炎醫療專家救治組組長,青島市市立醫院副院長、本部呼吸與危重醫學科主任劉學東已從醫近30年,她曾抗擊過“非典”、斗過甲流、支援過定點醫院和方艙,但她坦言,從未像現在這樣忙碌。呼吸科、綜合病區、急診需要她會診,給出可行的“救治方案”;新形勢下,全院醫務人員都要學習新冠相關知識,她又成為培訓教師;綜合病區收滿了,急診仍不斷有病人在等待,希望盡快可以有一張病床,她又要去協調,為綜合病區騰出一些空間……忙碌的劉學東渴望自己能有“分身術”,這樣才能守護更多患者。
一年多次進駐定點醫院,探出多條新冠疫情防控有效路徑
醫護人員本都是平凡的人,但在危急時刻,他們就是英勇的戰士。剛剛過去的2022年,作為青島市新冠肺炎醫療專家救治組組長,劉學東始終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,她多次進駐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,與新冠病毒“貼面”搏斗,守衛著疫情防控的“生死線”。
2022年,在進駐定點醫院期間,她針對短時間內收治患者數量大、病情復雜的形勢,緊急給每個醫療隊配備兒科醫生,成立兒科重癥梯隊,做好培訓備用。正是這種關口前移的意識,使12歲突發危重型哮喘伴急性喉炎的中學生成功獲救,兩例剖腹產手術順利完成,1.6公斤的低體重早產兒得到及時有效救治。此外,她提前將14個病區的搶救備用藥物、床邊搶救設備、搶救梯隊等按照標準化、同質化配置,優化了救治流程和聯動支援體系,帶領綜合醫療專家組制定標準風險判定指標,每天早晚兩次按病區會診梳理每個病人,做好危急重癥的高風險預警識別和應急處置,成功應對9位80歲以上合并多種疾病的老年患者的救治,確?;颊甙踩?。
這些工作聽起來很簡單,但幾乎每一項都需要和新冠病毒“短兵相接”。自2020年至今,那既厚重又悶熱的防護服,早已成了劉學東的工裝。除了盡力治療和照顧患者,她還利用休息時間認真研讀文獻、分析數據,幾乎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,她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:拼盡全力和病毒賽跑,一定要在救治上、研究上跑在它的前面。
最大限度擴容救治能力,守住重癥患者“生命之門”
當前,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。當務之急是保健康、防重癥。自去年12月以來,醫院的接診壓力不斷攀升,急診日總診治人次翻倍增長。劉學東說:“大部分是合并基礎疾病的重癥老年患者,需要及時收治到呼吸與危重癥科。床位、醫療設備以及人員力量等多個環節都面臨著壓力?!?/P>
為保證重癥患者應收盡收、應治盡治,市立醫院本部在保證日常診療的前提下,先后開放了20個綜合病區,每個病區根據各自的情況設置30-40張重癥床位。呼吸科專家對所有收治新冠病人的病區進行分片包干、巡查、巡視、會診,一旦發現病情加重或需要“上”呼吸機的患者,立刻轉到重癥病房或呼吸科病房。
對于重癥患者來說,有效的呼吸支持至關重要。因此,一個醫院的呼吸科在當下責任重大,也最忙碌,劉學東說:“辦法總比困難多,一切要為救治讓路,令人欣喜的是,近日已不斷有患者康復出院?!?/P>
一天共有24小時,劉學東幾乎都待在醫院。每天累到倒頭就睡,但睡眠總會被打斷,因為臨床需要她遠程敲定復雜病情的治療方法,有時還會緊急讓她現場會診。劉學東說:“只有我們扛下來了,更多患者才更安全?!?/P>
關鍵詞: 爭分奪秒